您當前的位置: 網(wǎng)站首頁 > 中醫(yī)藥文化
雨水時節(jié)冰雪消融,降水漸增,天地間形成"陽升陰降"的轉折期。此時寒濕交織,易困脾胃,出現(xiàn)腹脹、食欲差等問題。古醫(yī)書《千金方》強調(diào)"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以脾氣養(yǎng)",此時養(yǎng)生需緊扣三大核心:甘淡飲食化濕濁、柔緩運動升陽氣、穴位按摩疏肝脾。
祛濕健脾黃金飲食搭配
雨水時節(jié),春雨攜寒濕直襲脾胃,此時舌苔厚膩、腹脹便溏者劇增。飲食需以"溫、甘、淡"為主,既驅(qū)殘留寒氣,又化新生濕濁。
紅豆薏米粥
食材:紅豆50g、薏米60g、冰糖適量。
做法:
① 紅豆、薏米提前浸泡2小時。② 所有食材加1L水煮沸,轉小火熬40分鐘至軟爛 。③ 根據(jù)個人口味加入適量冰糖。
功效:改善便溏腹脹,促進消化,有助于緩解水腫、乏力問題,孕婦及脾胃虛寒者應適量食用。
春筍薺菜豆腐羹
食材:春筍200g、薺菜100g、嫩豆腐1塊、干貝5粒。
做法:
① 春筍切片焯水去澀,薺菜燙熟切末; ② 干貝泡發(fā)撕絲,與筍片同煮15分鐘; ③ 加豆腐丁煮沸,勾芡后撒薺菜末,淋香油。
功效:春筍開胃健脾,薺菜和脾清肝明目,豆腐滋陰,能夠清除冬季積熱,預防春季目赤腫痛。
姜棗桂圓茶
食材:生姜3片(帶皮)、紅棗5顆(去核)、桂圓6顆、紅糖5g。
做法:所有材料加500ml水煮15分鐘,晨起空腹飲用。
功效:生姜驅(qū)寒溫胃,紅棗桂圓補血,能夠提升陽氣,祛除肌表的寒邪,改善手腳冰涼,經(jīng)期女性尤宜,體內(nèi)有熱、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不宜飲用。
運動調(diào)養(yǎng):升陽疏肝,動靜相宜
飲食調(diào)養(yǎng)如同為身體播撒春日的種子,而適度運動則是讓陽氣破土而出的關鍵。雨水時節(jié)濕氣纏綿,單靠食療易使?jié)駳鉁簦藭r搭配升陽疏肝的運動,方能內(nèi)外修兼。
1.八段錦·左右開弓式
? 動作要點:馬步下蹲,雙臂如拉弓射箭,配合呼吸(吸氣展臂,呼氣復原)。
? 功效:疏肝利膽,增強肺氣,緩解肩頸僵硬。
? 頻次:每日3組,每組左右各5次。
2.晨間快走
? 時間:日出后1小時內(nèi)(避免寒濕侵體)。
? 強度:身體微熱不出汗,步速約100步/分鐘。
3.太極云手
? 配合呼吸:雙手畫圓時吸氣,下沉時呼氣。
? 作用:調(diào)和氣血,緩解春季焦慮。
運動禁忌
? 忌大汗:過度出汗損耗陽氣。
? 忌晨練過早:日出前濕寒重,易誘發(fā)關節(jié)痛。
穴位按摩:通絡排濕,鞏固養(yǎng)生根基
當運動讓氣血暢通后,別忘記用按摩為身體“查漏補缺”。雨水節(jié)氣濕邪易藏于關節(jié)里,針對性按摩既能鞏固食補與運動的成果,又能將殘余濕氣連根拔起。
1.腹部打圈按摩:喚醒脾胃動力
操作:睡前平躺,雙手疊放于肚臍,先順時針打圈50次(促進排便),再逆時針50次(緩解腹瀉)。
功效:雨水濕氣重,脾胃易被濕困,摩腹能直接刺激胃腸蠕動,化解腹脹、食欲差等問題。
升級技巧:用吹風機中溫檔(距離20cm)吹腹部1分鐘后再按摩,祛寒濕效果翻倍。
2.足三里強脾穴:祛濕黃金點
定位:外膝眼下四橫指,脛骨邊緣凹陷處(按壓有明顯酸脹感即找準)。
按法:用拇指關節(jié)用力點按3分鐘,早晚各1次(飯后1小時再按)。
功效:增強消化力,改善舌苔厚膩、大便黏馬桶,老人小孩都能做。
3.推肋排郁法:疏肝解春困
操作:雙手掌根從腋下順著肋骨推向腹部,重點推搓有硬塊或疼痛的位置,重復20次。
最佳時間:下午3-5點,配合深呼吸效果更佳。
搭配建議:按摩時聞柑橘類精油,或用熱毛巾敷兩肋后再推搓,能夠有效化解春季情緒煩躁。